思行并进 聚势赋能
阅读:569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自然科学属性的地理知识涉及复杂性的客观世界,在课程思政的融合上强调对学生认知能力、辩证思维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社会科学属性的地理知识则注重道德情感、爱国情怀和人文精神的熏陶。为更好的将思政融入课堂,2026届地理组近日组织开展组内公开课活动,组内教师观摩评课探讨。

本节课由向娟娟老师献课,上课内容为《气象灾害——洪涝灾害》,主要从洪涝灾害的定义、产生的原因、危害和影响及对应措施进行讲解。

视频引入 确定学习主题

向老师以酉阳县黑水镇黑水村洪涝灾害视频为案例进行课堂导入,案例贴近学生生活,有亲近熟悉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并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学会用地理的眼光发现身边的地理现象和地理原理。

向老师通过案例引出洪涝灾害概念,并在在概念讲解过程中着重突出气候、河流和地形等因素对洪涝灾害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利于深化学生对地理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案例详析 演绎思维过程

洪涝灾害的形成过程涉及多个环境要素,因此比较复杂,向老师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深究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学生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角度纷纷发言,向老师及时给予充分的引导和鼓励,在学生与老师的合作下完成对原因的总结。接下来通过一些图片和真实案例,引导学生说出洪涝灾害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将知识具体化、情景化,并强调洪涝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损失程度受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人口越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损失越大。

案例探究 构建知识体系

为加强学生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向老师给予学生充分时间探讨如何应对洪涝灾害,学生回答积极,描述清晰,分析具体,一部分学生未考虑到的点也在向老师的点拨下恍然大悟,针对不同原因所采取的具体应对措施,使原因和措施一一对应。在课堂的最后,通过一道练习题学习之用,并对本堂课进行了总结。

课后组内教师对向老师的课堂给予高度评价,本堂课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对学生地理逻辑思维的引导作用,符合新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要求,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教师通过举例说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的意义,培养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同时将思政理念融入课堂,在残酷的洪涝灾害面前,中华民族铸就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的伟大抗洪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信心及自豪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图文:杨凡 向娟娟 核稿:田亭  戴志强 审稿:冉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