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教研春风“化”雨,共同交流润物无声 || 2026届化学组新教师“合格课”纪实
阅读:442

近日,2026届化学组组织了本组新教师张艳玲上“合格课”。本次活动邀请了中组部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团队成员重庆一中支教教师张长林老师和化学学科委员会主任邢丽丽老师参加。2026届全体化学教师参与听课评课。

张艳玲老师上课的课题是《乙醇》。

张艳玲老师以古诗词中的“酒”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生活中常见的事实分别体现了乙醇的哪些物理性质”过渡,引导学生回答。接着以乙烷的结构为过渡,探索乙醇可能的结构,发散学生思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张艳玲老师以氧原子的位置不同,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乙醇可能的结构式有两种。接着给出信息:水的结构、乙烷的结构式;钠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气;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煤油的主要成分是烃(类似乙烷结构),引导学生通过设计乙醇与钠的实验研究乙醇的结构。学生经过设计实验、预测现象、观察实验现象,分析乙醇与钠的反应及水和钠的反应现象:钠表面均有气泡产生,钠慢慢消失;放出的气体可在空气中安静地燃烧,火焰呈淡蓝色,发出爆鸣声;烧杯壁上有水珠生成,最终得到结论金属钠与乙醇反应,生成氢气。因此确定乙醇的结构式中含有决定乙醇特性的官能团——羟基。但对比两个实验的现象发现:乙醇与钠反应与水与钠反应有所不同:钠沉于无水乙醇的底部;钠在乙醇中反应没有在水中剧烈,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乙醇的密度比钠小,水的密度比钠大;乙醇羟基中的氢原子不如水中氢原子活泼。接着利用“即时评价”习题检验和巩固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达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的形成。

张艳玲老师提出了一个生活化的问题:电工师傅在焊接铜漆包线的线头时,常把线头放在火上烧一下,以除去漆层,并立即在酒精中蘸一下再焊接,“如此处理后再焊接的目的是什么”。由此展开任务二:探究羟基性质——乙醇的催化氧化。利用铜丝的颜色变化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物质变化,进而得出结论:乙醇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可以与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并利用动画演示物质的断键与成键引导学生书写较为复杂的有机反应方程式。最终解释在酒精中蘸一下再焊接的目的是将氧化铜还原为Cu,便于铜线导电,培养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张艳玲老师还以乙醇与强氧化剂如酸性高锰酸钾、酸性重铬酸钾反应生成乙酸引导学生认识有机物之间可以进行转化。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张艳玲老师还介绍了在日常生活中乙醇的用途,培养学生利用化学促进社会发展的意识。

课后,2026届化学学科组全体教师于3101集体备课室对本节课进行评课。

张艳玲老师的帮带师父余绘老师对本节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张老师整堂课逻辑紧密,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得当,学生的交流效果较好,美中不足的是由分子式探究乙醇分子的结构式时,可以先让学生尝试画出乙醇可能的结构,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有机化合物的成键特点。化学学科委员会主任邢丽丽老师表示本节课表现出张老师具备过硬的组织教学能力和课堂把控能力,但在讲解乙醇与钠的反应时还可以重点强调羟基与生成物氢气之间的定量关系。

中组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团队成员重庆一中支教教师张长林老师说:张老师这节课课堂氛围活跃,课堂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讲练结合,初步达到了教学目标。同时也提出一些建议,比如,在对比钠分别与水和乙醇反应的现象后,可进一步解释其活泼性不同的原因——基团之间会相互影响,这一重要观念有利于学生后续有机化学反应的学习。并且张老师提出可将乙醇部分的知识分为五个大类依次进行讲解:置换反应、“脱水”反应、氧化反应、取代反应、酯化反应。这样的讲解顺序先易后难,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更易于接受和理解。

本次活动是一次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聚焦高效课堂的一次尝试与实践。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2026届化学组的老师们也将继续探索,追寻高效课堂,共同点亮教学智慧!

(图/文:张艳玲 邓菊玲   核稿:田亭  戴志强   审稿:冉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