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为先,立德树人 ——2025届生物组集体备课活动纪实
阅读:414

教育部在2009年公示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总书记关于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教育部于2022年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程的建设》。可见,课程思政建设势在必行。

在“课程思政”融入高中生物学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师生对“课程思政”认知度不足,课程思政资源挖掘不足,难以寻找良好的“课程思政”切入点和融入方式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挖掘课程思政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融入路径,高2025届生物组以“高中生物思政课堂建设”为主题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

在活动中,主讲人刘银老师依据教育部文件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分别从课程思政的提出、什么是课程思政、高中生物课程融合实例以及高中生物思政课堂的建设措施这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刘老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课程思政的提出过程。她提到在2018年举办的第五次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主题,发表了重要讲话。在讲话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总结概括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经验,对当前我国教育形势做出了新的判断,就未来教育怎么办进行了明确的阐述,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了全方位的部署,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课程思政”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它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真,使得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思政课程,而是与“课程思政”形成合力、同向同行。

那什么是课程思政呢?“课程思政”就是通过将思政教育的内容融入不同学科的课程教学体系,以确保学生在获得学科知识、专业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进而在提升个体能力的过程中,实现个性的解放和发展的全面化。生物学科课程思政就是一种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生物学科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紧接着,刘老师分别从理论知识、学科历程、重大成就、日常生活、热点事件五个方面为我们讲解了如何从新教材中挖掘高中生物课程思政元素,进而充分拓展生物学科课程的广度、深度、温度。例如在理论知识方面,刘老师提到,在讲授遗传物质DNA的复制过程时,讲授子代DNA一半来自亲代遗传、一半是重新合成,这样不仅可以解释遗传亲代的优良性状,同时还可能产生变异,形成进化。教师可以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和文化之魂,理应得到中华民族每一代人的传承与发展,从而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在重大成就方面,刘老师认为,在讲到杂交育种时,除了介绍其杂交水稻的培育历程,还应重点介绍袁隆平院士在解决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粮食安全问题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充分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以及正确的世界观。

最后,刘老师从以下五个方面:①更新教育理念,主动承担培养重任;②梳理教材内容,挖掘社会责任内涵;③优化教学设计,培养社会责任意识;④关注社会热点,提升社会责任意识;⑤参与社会实践,积极践行社会责任,总结了教师建设高中生物思政课堂的措施,为大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

“课程思政”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赋予了学科课程更多的社会责任和育人使命,回归教育的本真,突出教育的“育人”性。为了将课程思政更好地融入进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也更应该注重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希望教师们能够携手并肩、砥砺前行,真正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图文:刘银   核稿:田亭  戴志强   审稿:冉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