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育新人 听课评课促提升
阅读:147

勤于实践,方能磨砺课堂;深度研讨,方能柳暗花明。新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新鲜血液,承担着未来教育事业的希望与责任。为进一步促进新教师成长,提升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加强教师间的学习与交流,高2027届生物学科组于5月7日开展了新教师合格课教研活动。此次合格课由邱意婷老师展示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伴性遗传》一课,高一生物学科组全体教师均到高2027届19班参与听评课活动。

本次授课严格依据高中生物学新课标设置教学内容,安排了多个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点燃了学生探究生物知识的兴趣,同时也展现出新教师无限的教学潜力,获得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课前,邱老师不断完善自己的课时教案与教学课件,梳理教学思路,调整教学节奏,深究课堂知识,力图为老师们呈现一堂优秀的合格课。

课堂伊始,邱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当中的果蝇红眼、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伴性遗传,为后续的学习筑牢基石。

结合教材中的问题探讨栏目,邱老师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后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到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症两种遗传病的患病情况不同,学生能够主动回答出两种遗传病与性别有关,其基因可能位于性染色体上。在学生回答较有难度的第二问时,她巧妙提示常染色体遗传病有显隐性的差异,学生能够迅速地联想并回答出两种遗传病的差异与显隐性有关。

随后,邱老师自然地引出伴性遗传的定义,并讲解性染色体的不同之处,让学生更好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她提问学生伴性遗传发生的前提条件,通过设置问题串,以“所有的生物是否都有性染色体”“雌雄异体生物个体的所有细胞是否都有性染色体”“性染色体是否只有XY一种类型”“性染色体上所有基因是否都与性别决定有关”“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不同区段分别能产生哪些基因型”为导向,层层递进,为学生拓展了性别决定机制,并将其与伴性遗传联系起来,帮助学生落实所学知识。

接着,邱老师带领学生了解红绿色盲的发现史,联系教材思考讨论,讲解分析遗传系谱图的方法与技巧。学生初步尝试分析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过程中,容易认为其是伴Y遗传,这是由于该系谱图中所有患者均为男性的缘故,需要老师适当加以点拨。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主动归纳出伴X隐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本次授课中,师生互动连贯,学生思维较为活跃,课堂氛围良好。

合格课结束后,高一生物组的全体老师结合课堂教学实际,从不同角度对本节课进行评价,一致认为邱老师作为一名新教师已具备了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她能够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善用教材,合理设置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活动和问题串,能够自然地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教学内容具备精度和深度,教学风格已初步体现。同时,各位老师也给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议,如协调各教学环节的时间,调整教学内容的详略,在学生活动中注意对学生错误的纠正,教学时应减少口语化表达等。

教为引,研为路,思为桥,践为证。正是老教师们毫不吝啬地分享教育教学经验、温和耐心地引领新教师在教育岗位上筑牢基础,教育这片沃土才能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耕耘下结出最丰硕的果实。愿所有投身于教育事业的新教师脚踏实地,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展现出属于新时代教师的新风貌!

图/文:邱意婷 陈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