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青年风采 促专业成长
阅读:31

为全面了解新教师的课堂教学现状,有效提升新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帮助新教师夯实教学基本功,加快新教师专业化成长,高2026级生物组全体教师于4月30日在4406教室展开听评冉珊珊老师合格课教研活动。

本次课程以“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目的基因的获取与扩增”为主题,围绕“PCR技术”的理论内核,通过科学设计问题链、深度剖析技术细节,将抽象的生物技术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知识脉络。冉老师以扎实的专业功底和清晰的逻辑架构,呈现了一堂兼具学科深度与思维广度的理论课,展现了新教师的教学潜力与创新意识。

一、情境导入,激活认知

课程以“一滴血侦破20年前命案”的新闻视频切入,学生通过真实案例直观感知PCR技术的应用价值。冉老师抛出问题:“警方如何从微量血迹中获取足够DNA进行比对?”引发学生对技术原理的好奇。随后,她以“PCR技术全称”“发明者与诺贝尔奖背景”为线索,引导学生梳理技术发展史,夯实学科背景知识。

二、概念解析,构建框架

借助课件动态演示,冉老师系统阐释了PCR技术的核心原理:基于DNA半保留复制,在体外通过温度调控实现目的基因的指数级扩增。她将技术条件拆解为“模板DNA、耐高温Taq酶、特异性引物、dNTP原料、控温设备”五大要素,并通过对比“体内DNA复制”与“PCR扩增”的异同(如引物类型、解旋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知识关联。针对“引物设计原则”,她以习题为例,带领学生分析“引物碱基互补配对的潜在问题”,强调“引物间避免互补”的技术要点。

三、过程推演,突破难点

围绕PCR三步骤(变性、复性、延伸),冉老师结合课件中的温度曲线图与DNA链动态变化示意图,展开深度解析。变性阶段:通过“90℃高温破坏氢键”的动画演示,解释无需解旋酶的原因;复性阶段:以“50℃促进引物与模板结合”为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模板链自连”,并引申至引物浓度与设计的科学逻辑;延伸阶段:结合Taq酶特性,剖析“72℃为最适温度”的生物学意义,通过“子链延伸方向(5’→3’)”的图示,强化学生对酶功能的理解。针对“三轮循环产生完整目的基因”的难点,她以板书推演扩增过程,通过“指数增长模型”直观展示产物变化规律,化解学生认知障碍。

四、课堂总结,凝练升华

课程尾声,冉老师以思维导图梳理知识体系,从“技术操作”到“原理本质”逐层归纳,引导学生完成“PCR技术流程图”的自主建构。最后,她以“科技推动社会进步”收束全课,启发学生思考生物技术的伦理边界与社会价值。

评课环节中,全组教师从“目标达成”“学生参与”“核心素养”等角度展开研讨。这节课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课堂参与度很高。同时,对冉老师课堂的“问题链设计”表现出极大的肯定,认为问题设计环环相扣、逐步递进,将PCR的每个环节解析得十分清晰。课堂内容完整充实,既有理论知识的讲解,也有学生小组活动,充分培养了学生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等核心素养。最后,老师们一致认为,本节课展现了冉教师扎实的学科素养和教师技能,是一堂精彩的新教师合格示范课堂。

冉珊珊老师的合格课,是一堂“以学生思维发展为中心”的理论教学范本。她以PCR技术为锚点,通过“情境-问题-活动-升华”的教学链,将枯燥的技术流程转化为充满张力的思维训练场:在“新闻案例”中点燃探究热情,在“动态推演”中理解科学本质,在“真题实战”中锤炼学科能力,在“伦理思辨”中涵育社会责任。

这堂课不仅实现了“知识传递”,更完成了“素养落地”,彰显了生物学科“格物致知”的育人价值。高2026届生物组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助力青年教师在教学改革浪潮中破茧成蝶,为学科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生力量。

图/文:冉路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