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中见时代 茶馆里观众生 阅读:41
一、多维建构,深度解读
李老师立足文本,夯实学生基础知识:以“戏剧体裁特点”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回顾戏剧要素(矛盾冲突、人物台词、舞台说明等),为深度解读文本奠定基础。教学过程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通过“事件梳理→冲突分析→人物解构→主题升华”的渐进式任务链,学生从略读文本到细读文本层层递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课堂最后,设计古今联结环节,结合清末民初社会背景,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的关系,深化对作品现实主义价值的认识。
二、聚焦文本,互动生成
温故知新,把握文本,学生快速回顾戏剧基本特征:集中性冲突、台词动作性、舞台时空限制、潜台词解读。李老师带领学生梳理冲突,由戏剧冲突透视时代。学生分组梳理第一幕剧的核心事件,如:“庞太监买妻”等。在这个过程中,李老师不断点拨,引导学生提炼 “人与时代”“理想与现实”“阶层对立”三层矛盾,反映民众生存困境。
解构群像,剖析人性,让学生选择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等人物填写“人物档案卡”并将文中出现的任务贴标签,强化学生对任务身份的认识,为最后理解文本主旨做铺垫。最后,师生共研,通过反映人物群像的命运,归纳选文主题——旧中国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与底层人民的苦难尊严。
升华提问:“如果常四爷活在今天,他的命运会如何?为什么?”
三、多元视角,共促成长
李老师本堂课的设计以冲突为轴,紧扣戏剧本质,用“冲突矩阵图”可视化呈现多重矛盾交织。学生分角色朗读“秦庞对峙”台词,有利于学生深入体会台词潜藏的社会讽刺。
最后,胡萌老师点评到:“本堂课逻辑清晰,人物档案卡的创新形式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度,若能增加康顺子等配角分析,可更全面呈现女性视角下的压迫,丰富课堂层次。”
陈国华老师:“主题讨论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课堂氛围热烈。教师对文本的引导深入到位,若在总结时突出老舍‘含泪的幽默’艺术特色,将进一步提升文学赏析的深度。”
四、反思精进,赋能课堂
本节课成功实现“文本细读”与“人文渗透”的双重目标,通过任务驱动与互动生成,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与思辨能力。后续将优化人物分析环节的时间分配,并补充“戏剧台词改写”创作活动,深化学生对语言艺术的体悟,进一步提升课堂的实践性与创新性。
图/文:喻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