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教一体 乐研善教
阅读:499

冬之美,在于积蓄与勃发;教之美,在于钻研与提质。为助推新教师成长,搭建互相交流、相互探讨、展示风采的平台,2026届生物组于近日组织了本组新教师刘银上“入门课”。本次活动特邀了中组部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团队成员重庆一中支教老师叶权剑参加。2026届生物组全体教师参与听课、评课。

刘银老师上课的课题是必修一第4章第1节《被动运输》。

刘老师这节课充分发挥教材中蕴含的创新、探究素材,通过问题探讨、思考讨论、概念辨析等,将教材进行优化处理,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概念描述、示意图解读能力。首先通过展示实验现象引起学生的注意并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感性认识。然后将一系列概念如扩散、渗透、渗透作用、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等进行循序渐进式引入,继而顺理成章地展开对生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的分析。在探究实验中,教师适度限定学生自主探究的目标和任务,避免学生出现盲目性,保证了探究活动取得实效。

在课程之初,刘老师引导学生回顾细胞膜的功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由此提出问题细胞膜是如何控制物质进出的?引出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紧接着由易到难,提出先探究水分子是如何进出细胞的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采用回顾前面章节所学的知识的方式,使学生将前后章节联系起来,从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和逻辑框架的搭建,也使得学生对结构和功能观有进一步的认识。

在新课教学过程中,刘老师联系生活实际,复习了物理中扩散的概念:物质分子从相对含量高一侧向相对含量低的一侧运动。刘老师利用教材中的“问题探讨”,创设问题串,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进行分组讨论,层层剖析渗透装置。通过模型搭建和问题串引导,充分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验探究的能力。从而总结得出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和渗透作用的概念。由现象到理论,充分发挥了学生主动性。

问题串设计:

问题1: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

问题2:如果漏斗足够长,管内的液面会无限升高吗?为什么?

问题3:B组和C组漏斗里的液面会如何变化?

在知识点的衔接上,刘老师巧妙设计问题:生物细胞也能发生渗透作用吗?引导学生利用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进行判断,将所学知识应用起来。由简到繁,先探究动物细胞能否发生渗透作用。通过条件的判别学生明白动物细胞是可以发生渗透作用的,然后分析教材图4-1水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现象,结合前知设计问题串,探究水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原理。在讲解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过程中,将水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现象和问题探讨中渗透装置漏斗液面升高的现象类比,使动物细胞中的渗透作用更加直观。在探索过程中,循循善诱,使学生从实验现象到实验原理对动物细胞中的渗透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课堂的最后设疑:水又是如何进出植物细胞的呢?使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并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

为了更好的总结本次新教师“入门课”活动并指导今后课堂教学,2026届生物组全体教师对本堂课做了点评。

首先,刘老师就此次课进行了简短的说课和反思。吴明英老师对刘教师基本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每个教学环节之间逻辑性强、思路清晰、过渡自然、板书工整;课堂基于情境,坚持问题导向,学生参与度高,教学目标落实到位。同时也指出在讲解渗透装置时细节处理可以更准确。

生物学科委员会主任唐云高老师对于本节课的教师表现提出表扬:作为一名新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清晰、准确地讲解生物学的概念、原理和实验方法,重难点明确,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是非常不错的表现。希望在后续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提升,努力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生物教师。

中组部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团队成员重庆一中支教老师叶权剑老师指出:刘老师通过认真研读教材,深刻地理解了教材编写意图,能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对教学内容的处理灵活,是有创造性地教学设计。本节课以问题探讨为基础,通过问题串的方式,师生合作从提出问题、观察现象到实验原理逐步剖析了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和渗透作用的概念。但如果通过引导学生以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思路探索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问题探索适当简化,大胆的将问题交给学生独立思考,将会更好得发扬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波斯纳曾说:经验+反思=成长。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2026届生物组的老师们也将继续坚定探索的步伐,追寻理想的课堂,期待欣赏更加美丽的教育风景。

(图/文:陈春秀  核稿:田亭  戴志强  审稿:冉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