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促研求质量 以研促教谋发展
阅读:715

潜心探索教研,扎实提升教学。为深入落实“双新”背景下的高效课堂实践推进,进一步提升地理学科组教育教学质量,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地理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地理组在本周组织开展了组内公开课活动。高一高二高三地理组全体教师到场观摩。

本次活动献课教师张文鑫,上课课题《喀斯特地貌》。张老师以初识地貌,深究其理,物尽其用三个环节串联整个课堂。

激趣导入

课堂伊始,张文鑫老师以西南地区多地存在深坑陷阱、人们经常掉落的真实生活现象导入,将教材与日常生活勾连,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注意被吸引到了课堂。

初识地貌

张老师引导学生关注教材,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方法,揭开了喀斯特地貌的神秘面纱。通过解读教材定义,结合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式,深入探究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再以我国可溶性岩石的分布图加以印证,让学生对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理和在我国的分布有了清晰的认识。

深究其理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是本章节学习难点,张老师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准确掌握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发育过程,将复杂多变的喀斯特地貌类型梳理为两条发育线路,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地貌的时间演化有序,巧妙破解了本节课的难点内容,课堂教学稳扎推进,真正做到了既是知识的引导者, 亦是思维的开拓者,更是课堂生成的诱发者。

物尽其用

家乡酉阳正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贫困地区,张老师提出了如何因地制宜、实现弯道超车的思考。张文鑫老师指导学生们分组讨论,集思广益:找出喀斯特地貌如何影响当地的交通、生态与农业,思考当地人民应当如何克服劣势,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将喀斯特地貌变成一种独特的资源,实现人地协调发展,谋求人们更好地生产与生活,学生讨论激烈,纷纷建言。

如何利用地区特色,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地找到适合区域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人地协调,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这也是地理学习的意义!

台下,观摩教师们认真记录,积极思考,不时讨论。课后,组上教师对张文鑫老师的这堂课给予了高度肯定与评价。张老师在课堂上热情洋溢,亲和力强,语言幽默风趣、语调生动活泼、情绪慷慨饱满,学生积极、课堂轻松愉快。在教学目标的把握与生成、教学内容的定位与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渗透等方面成效显著,新课标在课堂中得到了精准、个性化的诠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精妙、别出心裁、深入浅出、深挖教材,充分利用喀斯特地貌图片,把地理知识变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张老师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真正做到了“四活”:用活教材,盘活课堂,激活思维,学活知识。

 

高山仰止,方知才疏,三人同行,左右为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理新教材的启用,而今已是第四个年头了,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深刻地落实新教材的育人理念,将一直是地理一线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课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道阻且长,且行且思,永不懈怠!

(图文:张杰 龚慧芬 李永芳 杨凡   核稿:田亭  戴志强   审稿:冉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