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路漫漫 “研”途悟成长
阅读:575

冬日有暖阳,教研在路上。为促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夯实驾驭课堂教学的基本功,2026届生物学科组根据教学教研计划,于2023年12月13日组织了本组新教师徐文惠上“入门课”。此次教研活动特邀中组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团队成员重庆一中支教老师叶权剑参加,2026届生物学科组全体教师参与听课、评课。

新课讲授展风采

本堂课的课题是必修一第4章第2节《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徐文惠老师以视频引入“海水稻”,创设大情境,整堂课围绕该情境展开。

观看视频后提出问题:普通水稻在盐碱地里面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在初中已经熟悉“烧苗”现象的原理,能快速迁移解决该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海水稻”是如何适应盐碱地的?引出主题。利用水泵泵水动画,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逆浓度梯度运输物质需要借助载体蛋白和消耗能量,并给出两则“海水稻”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构建主动运输的概念。此过程徐老师留给了学生较多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找准角度分析资料,锻炼了学生资料分析的能力,构建概念过程让学生对主动运输的特点的理解更加透彻。

接着通过钠钾泵转运钠离子和钾离子的资料和视频,让学生概括主动运输的具体过程,训练了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徐老师呈现了生物体内更为复杂的主动运输: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首先对进出小肠上皮细胞的各种物质的运输方式进行拆分学习后,与钠钾泵转运离子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异同,学生再次巩固了主动运输的特点的同时,总结得出主动运输消耗的能量可以来自ATP,也可以来自于离子顺浓度梯度运输释放的电化学势能。

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解决了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那么大分子物质如何进出细胞的呢?引出胞吞、胞吐,通过视频呈现具体过程,并通过问题串总结特点。最后,徐老师引导学生用概念模型总结了本章内容,课中学习落下帷幕。

课后评议促发展

为了更好的促进新教师发展并指导今后的课堂教学,2026届生物学科组全体教师对本堂课做出了评价。

学科组长田玲老师对本节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徐文惠老师以“海水稻”这一情景贯穿课堂,课堂结构完整;备课充分,查阅了很多资料,备课方法值得大家学习;思路清晰,首先构建主动运输概念,然后以钠离子、钾离子为例给出主动运输的实证,再到更复杂的主动运输,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拔高,拓展了书本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注重课堂留白,留给学生较多的思考和内化知识的时间;更赞许了徐文惠老师带病坚持的敬业精神。但钠钾泵这一教学环节用时略长,可适当精简。

中组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团队成员重庆一中叶权剑老师从赛课的角度充分肯定了本堂创设大情境的教学设计,叶老师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第一,在问题设置时可以充分联系前面章节的知识——细胞膜的结构,从这个角度去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更有助于学生理解;第二,问题设置较多,但学生的兴趣调动不够,可以适当取舍简单直白的问题,也可以利用教师语言的抑扬顿挫引起学生的注意;第三,整个教学过程紧扣“海水稻”情景,在课堂的最后,也可以利用“海水稻”来进行总结、拔高,使课堂联系更加紧密,进而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核心素养。听了各位老师的评议,不仅是徐文惠老师受益匪浅,其他老师也收获颇多,尤其是对新教师今后的教学设计有良好的启迪作用。

在活动的最后,大家集思广益,讨论,对本节课的疑难点进行了深挖:ATP驱动主动运输的过程中是使载体蛋白磷酸化;小肠上皮细胞通过继发性主动运输葡萄糖是由钠离子产生的电势能驱动;物质逆浓度梯度进出细胞一定是主动运输,但主动运输也有可能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研活动不仅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的机会,也为老师们搭建了一个观摩学习、集思广益、研讨交流的互动平台。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是能促进新教师的快速的成长。2026届生物组全体老师在这浓厚的教研氛围中,不断思索,不断感悟,深耕细研,砥砺前行!

(图/文:陈华珍  核稿:田亭  戴志强  审稿:冉鹏)